中国古代科技-纺织原料-煮茧缫丝
中国麻织物有约6000年的历史,但古埃及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亚麻制品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并不是最早使用植物纤维的地区。但是,有一种纺织原料,是由我们的祖先最先发现并利用,至今享誉世界,那就是蚕丝。
蚕是一种昆虫,一生要经历幼虫、蛹和蛾三个发展阶段。蚕的幼虫成熟后会吐丝成茧,最先吐出的是丝液,然后凝固成为长长的纤维,称为蚕丝。 传说中,黄帝的夫人嫘(léi)祖最先植桑养蚕,开创了中国蚕丝利用的历史。据考证,蚕丝出现晚于麻的利用,但商代时已出现“蚕”、“桑”、“丝”、“帛”等甲骨文字,表明蚕丝在当时已得到广泛使用。
从蚕茧中抽取蚕丝的过程称为缫(sāo)丝。 缫丝通常使用水煮的方式,一方面利用水的高温杀死茧中的蚕蛹,另一方面因为蚕丝是动物纤维,含有大量动物胶质蛋白,通过加热,使其中大部分胶质蛋白溶于水中,从而起到分离纤维,顺利抽出蚕丝的目的。缫丝是一道工艺要求十分严格的工序,水质、水温及浸泡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蚕丝的品质。中国古人经过长期实践,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缫丝经验,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优质蚕丝的主要产地。
蚕丝纤维很长,单根纤维长度通常在600米至1200米之间。蚕丝强度较大,高于羊毛和棉,仅次于麻织物。蚕丝纤维很细,抗皱性强,且富有光泽,其织物轻薄柔软,鲜亮透气。 正因为以上优点,中国古代丝织品受到周边各国的格外钟爱,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商旅往来不息,由此催生出世界文明史上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。
©中国数字图书馆 网络转载